全球經濟將現疫情創傷後遺 持續貨幣及財政政策支持可加快復蘇–施羅德
2021:04:14 07:28:28
路透香港4月13日 – 施羅德投資(Schroders)最新发表的投資觀點稱,新冠病毒疫情將為世界經濟帶來創傷後遺,但該行的看法仍較為樂觀,因現時環球經濟並未出現系統性的流動性或信貸緊縮,而各國政府亦意識到繼續提供貨幣及財政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因此未來覆蘇步伐應會加快。
施羅德投資首席經濟師及策略師Keith Wade撰寫的觀點指出,現時經濟衰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新冠疫情導致世界經濟停擺的外在因素沖擊所致,情況與戰爭導致日常經濟活動被迫中斷類似。在戰爭的威脅下,人們將所有焦點都放在迫切的求存問題之上。然而,戰事一旦過去,經濟便將隨著威脅解除而迅速恢覆正常。
該行現時預測,美國和英國的經濟活動將分別於今年第二季度和明年第四季度恢覆至疫情前的水平,而持續的時間將分別為一年和兩年。經濟衰退的時間縮短,意味著勞動人口失去工作技能和永久失業的長遠影響(“滯後效應”)將較小。
在債務與赤字方面,報告認為疫情已導致世界經濟嚴重失衡,並為政府借貸構成極大影響。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認為,即使面臨引发通脹升溫的風險,美國亦必須在財政政策方面“增加力度”,以避免環球金融危機後經歷的覆蘇階段再度重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均已表明繼續實施財政支持措施的必要性。
施羅德認為這是合理的立場,但這種取態亦需要與長期低息環境並行才可持之以恒。在現階段,該行認為財政因素支配貨幣政策正逐步发展成新常態。
另一市場關注點是疫情後的消費模式將會如何?報告假設新冠病毒將在疫情結束過後演變成風土病,即長期與新冠病毒共存,但日常生活將不會因此受到嚴重威脅。在疫情期間,工業行業表現強勁,意味著覆蘇將集中在零售、旅行、住宿、藝術及娛樂等受到重創的行業。
報告預期,疫情將帶來創傷後遺,大部分經濟學家均估計企業倒閉和部分勞動人口長期失業將導致長期增長趨勢放緩。該行認為,雖然在生產力方面需要經歷痛苦的資源重組,但這將有助提升公司的效率,而新科技的支持作用亦將不斷加強。
現時疫情和全球接種疫苗將如何推進仍存在不少不明朗因素,但種種因素均指向比以往衰退較光明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