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市況回暖 適逢跨境證券行業被整改,對港是利還是弊?

2023:02:10 16:19:38

最近港股迎來大行情,在A股尚未開市期間,港股市場領漲亞太區新興市場。事實上,這一勢頭從2022年接近尾聲時已見端倪,港股行情大好,同時離岸人民幣匯率向好,或顯示出外資對於中國資產的濃厚興趣。

反映中概股表現的納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近三年月大漲,當前已累漲70.45%(截至2023年1月30日止下同),今年以來累漲近14%; 恆生指數和恆生科技指數今年以來累漲11%以上; 表現遠好於美股。相較而言,道瓊斯工業指數今年以來僅上漲1.72%,納斯達克指數則累漲8.86%。

踏入2023年,中資股和中概股表現較好,同時也帶起了港股市場的投資氛圍,新股市場也開始活躍起來,截至2023年1月31日短短一個月,港股市場已有  10家公司完成上市,可見市場氣氛的好轉。

國內疫情防控優化,經濟增長反彈以及需求顯著回升,是國際資本看好中國企業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港交所的多項改革,也吸引了資本的投資,港股市場的活躍度大大提高。同時,產品和服務所帶來的資金成本壓力,使得投資者對於更多樣理財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在上升。

這些利好因素已經反映在港股和中概股表現中,騰訊控股(00700.HK)股價累漲一倍。大家不由得猜測,還有哪些投資目標值得留意。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行業為—線上經紀服務供貨商,特別是最有可能從港股市場個人投資者交易中得益的富途控股(FUTU. US)。

按港交所2021年個人投資者證券成交量計算,富途是香港市場最大的證券經紀商。富途提供的數據顯示,其2021年於香港交易所的個人投資者證券交易量總額達2832億美元,市場份額達到10.7%,遠高於排名第二的一家國有銀行在香港設立的傳統券商, 後者包括線上交易額在內的總交易額只有1270億美元,市場份額僅4.8%。 (數據來源:取自富途於香港申請上市時提交的文件)

近年隨著手機應用的普及,線上交易滲透率不斷上升; 同時,新興市場財富的累積、金融知識的普及、線上平台技術的優化以及金融普惠化基礎設施的落實,都大大提升了個人投資者的參與度。擁有社交媒體和活躍小區文化優勢的富途,剛好迎合了現代投資者的數字化服務需求,因此迅速發展起來,且增速遠超傳統券商。惟內地一直未有相關的牌照專門監管互聯網券商,線上交易規範一直處於模糊地帶。

最近,老虎證券和富途控股被中國證監會指通過「跨境交付」方式提供金融服務,在持有境外牌照的情況下,利用互聯網平台向境內投資者提供港股或美股等境外證券投資服務一事,並且被要求整改:當中包括不再拓展境內增量業務,停止在境內獲客並協助新客戶設立新賬戶; 並在繼續向存量客戶提供跨境券商服務同時,等待相關監管細則落地,保證存量客戶新增入金資金沒有違反國內外匯管理規定。

這次中證監的公告中提出,「有效遏制增量,有序化解存量」的 監管思路,要求券商們妥善處理存量業務, 這意味著富途的存量業務將繼續維持。其實富途早在證監會發布相關規定之前,已經積極地拓展更多元的客戶群體。憑藉完善的平台和專業的服務,富途吸引了眾多有洞察力、且專業知識更強的海外市場投資者,包括香港、新加坡、美國及澳洲地區的投資者等。經此富途在持續壓縮境內客戶數量的同時,未來更會進一步加快推進國際化的步伐。

翻查富途的公開文件,從個人客戶開戶時提供的身份證明來看,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其內地、香港和其他市場的客戶佔比分別為68%、 31%和1%,而到2022年6月30日,內地、香港和其他市場的個人付費客戶佔比分別為35%  、39%和26%。可見,富途積極推進國際化的步伐。 (數據來源:取自富途於香港申請上市時提交的文件)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富途的客戶組合更加均衡且國際化。 2021年第4季,富途有大約九成的新付費客戶來自香港、新加坡和美國。而在2022年第3季業績中,管理層就提到,新加坡的新付費用戶就大幅增長約三分之一,美國付費客戶增長亦十分強勁,顯示出富途在境外市場的獲客優勢。

截至2022年9月30日,富途的註冊用戶數較期初增加38.2萬,付費用戶數增加20.1萬,付費率由期初的45.2% ,進一步提升至46.1%; 但是相對於用戶規模的擴大,其2022年前三季的銷售及營銷開支並沒有出現大幅上升,反而按年下降29.61%,或反映用戶對富途這一品牌廣泛的認可。 (數據來源:取自Q3季報及新聞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國證監會不斷強調行業監管的“一致性”,因此有關法規也可能同樣適用於中資券商和其他金融機構設立的境外經紀子公司,也就是說,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富途、老虎證券等民營線上經紀,本港有份提供跨境證券業務的金融機構也有可能會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可能會更大。

據悉,向境內投資者提供美股、港股投資等跨境證券服務的機構,主要包括:四大金融機構;港資券商;以歐美大型互聯網券商與投行旗下券商機構為主的外資券商;中資銀行/券商機構在境外設立的券商分支機構。

近年境內投資者資產全球化配置需求日益旺盛,致使這些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或線下拓展管道,吸引越來越多境內投資者在他們平台開設境外證券賬戶(甚至通過境外銀行的開戶服務)開展美股港股投資, 並收取相應的經紀費與槓桿投資融資服務費等。

根據CIC灼識諮詢披露的相關數據表明,2021年,中國內地零售投資者佔參與香港線上零售證券市場的零售投資者的總數的比例為45.9%。這也代表中國內地有近400萬的投資者通過上述提及的四大金融機構以及滬深港通等管道,參與了港股的投資。

其實,行業合規整改有利於建設更健康的平台發展環境,內地及香港明確的立法規管,有利不同的劵商及銀行,能有較清晰的規限,可以有更佳的操作指引,並滿足更多內地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增加香港自身的競爭力,並使其擁有更佳的措施去承載及規範內地的資金,鞏固其金融地位。

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重要橋樑,應思考如何繼續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成為國際資本與內地企業尋找機遇的重要中介人。港府應對它的監管是本著發揮其自身優勢,同時與國家大局協同發展的原則進行,利於構建公平的發展環境,讓擁有堅實基礎的民營平台在國際市場上與同行公平競爭,避免最後資金集中 流到外資機構,造成反效果。

Share on Facebook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LinkedIn